和顺的街巷里,藏着太多“会说话”的老物件。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像一条时光隧道,引着人走向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推开有近百年历史的英制铁门,百年前的报刊、泛黄的古籍在架上静立,指尖划过纸页时,“书自云边通契阔”仿佛能感受当年和顺华侨们千里迢迢运回书籍,心怀桑梓的拳拳赤子心,那是属于“华侨之乡”的文脉回响。
转角撞见文昌宫,飞檐翘角刺破蓝天,斗拱间的雕花还沾着儒家文化的韵味,仿佛能看见旧时学子在此苦读的身影。再拐进和顺小巷,墙缝里的青苔、一方方老商号旧匾,仿佛又在低声讲着当年马帮商队踏遍西南丝绸古道的传奇,小巷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这座古镇的前尘往事,热闹且从容。
夏日的和顺陷河,是被时光遗忘的“绿野仙踪”。乘一叶木船,钻进芦苇荡中,船桨搅碎水面的倒影,惊起行行白鹭,翅膀掠过水面带起细碎的涟漪。荷叶田田,水珠在叶尖滚来滚去,22℃的微风拂面,带着水草的清香,连阳光都变得温柔。
船工摇着橹哼起当地小调,声音混着水声漫开,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船在动,还是时光在慢慢流。“一生和顺”的惬意,大抵就藏在这片山水相映的静谧里,和顺的日子就是一首散文诗。
和顺的八大宗祠,是中原文化在边地的活化石。推开刘氏宗祠那扇厚重的木门,庭院深处的石碑静静矗立——乾隆年间镌刻的“永免钱粮”“保我子孙”字样,虽经风雨侵蚀却风骨犹存。这不仅是一段家族与时代的对话,更藏着“诗书传家”“积善余庆”家风的源头。
如今族人走过石碑,指尖抚过那些深刻的字迹,仿佛能触到先辈的温度:他们用务实的智慧为家族铺路,更用精神的火种照亮后人的路。这份藏在石碑与匾额里的传承,让“读书”与“行善”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成了融入血脉的生活准则,在柴米油盐中代代相传。
谁说泡汤是冬日专属?和顺的火山地热温泉,夏日夜晚泡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躺在和顺柏联温泉的露天池中,温热的泉水漫过肩头,洗去一整天的疲惫。抬头是铺满天幕的星河,四周蝉鸣蛙声为伴,22℃的晚风掠过池面,带着草木的清香。
这份暑气尽消的松弛,或许正是“来过和顺,一生和顺”的真意所在。正是这份藏于极边之地的温润,让与和顺仅有一面之缘的坚哥,对这座极边小镇心之所向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