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集中约谈5家涉旅平台企业
引发业界以及社会面的较大关注
点击蓝字查看更多↑
其背后的风向
以及传递的四大信号
值得重视
“集中约谈”的“震慑性”极强。此类集中约谈往往针对的是行业局部集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治未病、打“预防针”、敲警钟,体现了从单一主体监管转向生态协同治理。这种约谈避免了直接处罚,以警示和引导为主,也有以观后效之意,试图强化的是行业整体合规意识。
此外,此次进入集体约谈名单的企业,除了可能有涉及相关问题的原因外,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中有着明显的影响力,规范在市场中占有极大份额的头部企业,才能给一个赛道“立规矩”。
“价格战”已成雷区。新的发展周期,价格合规成为平台经济不可逾越的红线。值得关注的是,《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作为2022年新规,在此次约谈中被反复强调,说明监管部门正运用最新法律工具规范大数据杀熟等新型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平台企业而言,需要重新评估“疯狂补贴换市场”商业模式的合规成本以及监管风险。特别是新玩家通过烧钱手段在酒旅领域的激进扩张,可能面临更强约束,甚至更严格的反不正当竞争审查。
本轮针对涉旅平台的约谈,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平台定价机制的干预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通过行政约谈建立“违法风险预警—自查自纠—执法检查”的监管闭环。
平台主体责任更为具体。本次约谈中,“二选一”“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等表述,直指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突出问题。这种细化意味着平台不能再以“技术中立”为借口推诿责任,必须建立覆盖合同管理、算法审核、投诉处理的全流程合规体系。
具体而言,平台应当把握3个关键点:首先,建立合规管控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联动协同机制,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要求嵌入产品设计流程;其次,优化算法审计体系,避免出现“技术黑箱”导致的定价偏差;最后,完善商家信用评价制度,杜绝“二选一”等强迫行为。
区域监管试点或将重构全国治理范式。贵州此次约谈呈现3个特征:一是选择旅游旺季精准出击,体现监管时效性;二是同时覆盖传统OTA与新兴涉旅平台,彰显监管穿透力;三是建立“约谈—整改—曝光”的阶梯式执法机制。
贵州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其监管实践对建立平台经济跨区域协同治理具有先行示范价值。这种区域化监管创新,未来也有可能发展为“试点—推广”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约谈后第二天,相关信息即通过多个权威渠道同步发布,这种快速信息发布机制,也可能将成为未来针对涉旅企业的监管手段。
不过,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包容审慎”监管仍然是一个重要理念,但相关企业不能以此放松自我要求,自己要兜住“技术向善”“资本守界”的底线,在创新突破与合规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