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旅游学刊 笔谈 | 崔 莉,张 辉等:旅游新消费引擎的结构性特征与政策创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g2MDczNQ==&mid=2651836802&idx=3&sn=6c195f005d2ecf92329531080b191845&scene=45#wechat_redirect
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文旅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旅游业通过赋能服务贸易、汇率韧性、空间承载、创新动能与人才强旅5大传导路径,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以来,从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到“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我国旅游市场整体呈现火热景象。在我国旅游需求侧引领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劳动力结构优化,衍生显著的时间禀赋效应,激发新型旅游消费需求,并解构传统旅游业以旅行服务商为核心串联旅游6要素的线性组织模式,呈现出旅游场景化、旅游数智化、旅游要素独立化等消费特征,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
一、消费结构的范式革命
1.旅游产业链组织形态的根本性解构
传统旅游以旅行社为核心线性旅游要素串联模式,逐步被旅游要素独立化、模块化体系取代。 文化体验被拆解为可量化定价的标准化单元,基于体验创造核心价值的经济逻辑,消费者以时间投入与情感劳动参与的独特产出形态,标志着旅游经济形态从产品制造、服务交付向体验消费的3个阶段跃迁。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动态重组,形成旅游产品精准供给的结构性优势,标志着产业组织形态完成 从机构中心化向要素市场化的历史性跨越。
2. 消费行为呈现出深刻的仪式化转向
新生代群体通过文化资本积累形成的符号消费偏好,正在重构需求体系的底层逻辑。当消费者身着传统服饰参与沉浸式戏剧,或在民俗赛事中佩戴地域性饰物,实则是通过仪式化实践完成文化身份建构。这倒逼供给体系实现三重进化:历史符号的学术化转译保障文化本真性,情感叙事触发集体记忆共鸣,圈层传播网络构建文化认同共同体。这种需求变革的本质是旅游消费从功能满足向意义生产的价值跃迁。
3. 文化价值本体性回归的中国路径标识
相较于传统旅游依赖资源禀赋的“景观消费”, 以文化IP的价值再生产为核心机制,推动旅游内容从景观叙事转向文化本体。当国际旅游模式聚焦感官刺激时,我国探索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独特范式。地域文化基因被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通过数字化实现当代转译,精神内涵植入成为体验价值的生成基础。这种转型推动消费焦点从“视觉奇观”向“意义认同”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再生产机制。
二、数智驱动的产业重构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产业基础架构。多模态传感技术突破传统视听边界,构建神经感知级沉浸场域,使文化体验进入多感官协同的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内容生产范式革命,实现文化资源的实时衍生与个性化叙事,使传统标准化交付模式向参与式共创转型。算法推荐与用户创作的深度融合,更催生出裂变式创新网络,数字化使小微文娱项目突破传统口碑积累瓶颈,实现创意价值传播速率的指数级扩散。
数字平台构建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统,正在重塑产业价值分配逻辑。分布式创作集群替代传统内容生产模式,社交媒体算法推荐耦合用户生成内容,形成“文化符号-社群裂变-消费转化”的闭环链路,形成文化创新的众包化格局;数字渠道显著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构建长尾变现的可持续机制。这种技术驱动的生态重构,标志着文旅产业进入“数字基座+人文内核”的发展新阶段。
三、县域旅游振兴的结构性变革
县域经济正通过旅游消费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型。2025年县域旅游接待量迅速增长背后,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业化”转化机制的系统发力。我国县域沉淀着百万亿级生态文化资源,却长期受制于低效利用与经营乏力困境。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在于构建制度创新与人力升级的赋能体系。
1.制度创新:生态银行激活沉睡资产
县域旅游从“网红”到“常青”需要从供给侧入手,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县域资源流转平台,吸引市场主体、人才、资本介入县域旅游。在福建、浙江实践的生态银行模式提供了县域资源配置流转平台的样本,生态银行是在“三权分置”的产权框架下,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围绕自然资源进行管理整合、转换提升、市场化交易和可持续运营的平台,运营管理生态资源的“权”与“益”,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福建延平区古厝生态银行的实践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资源流转体系,通过收储古厝形成文化资产包,创新融合历史价值、文化稀缺性的多维定价模型,通过制度创新吸引资本下乡、人才返乡,将闲置古厝转化为旅游民宿、乡村餐馆等服务要素产品,建立“资源收储-价值评估-产权流转-活化运营”闭环,使资源利用率提升,并为社区收益分配提供制度化保障。
2.人力升级:人才本土化创造消费
县域旅游产品供给更深层变革发生在人力资本领域,“三权分置”改革明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边界,催化“技艺资本化”人才沉淀机制。传统产业通过旅游赋能实现价值链跃升,在县域建立“空间-产业-人力”赋能体系,传统技能通过体验传授创造新型职业岗位,例如国家认证的“古建修复师”,这类新兴职业使传统技艺传承人获得可观的年收入。同时,文旅创新业态提升乡村就业吸引力,返乡青年成为研学导师,数字游民公社培育的电商团队提升农产品客单价,在地知识体系转化为专业服务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流失的结构性困境。通过本地化人才,将农耕体验推动农产品向文化消费品转型,非遗技艺通过场景化呈现获得品牌溢价,工业生产流程转化为研学体验资源,使县域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四、政策创新的突破方向
面向高质量发展,从旅游需求侧发力,调整抑制旅游消费潜力释放的制度性约束条件。我国旅游形态的丰富以及旅游消费规模的扩大,取决于旅游需求形式和类型,但由于相关部门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制约了新型旅游需求的出现,应从制度标准构建、金融服务创新、数字基建突破3大领域深化结构性改革。
1. 制度标准构建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有为”的旅游资源利用体系,打破国有资本垄断旅游资源运营权的格局,释放更多的优质旅游资源经营权给民营企业,让市场主体发挥创造力。深化政策改革,从调整旅游需求制度性约束入手,形成支持多种旅游需求形态的制度体系,进而放大旅游消费规模和丰富旅游消费形态,形成大众旅游新发展格局。制定低空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开放政策,形成多部门系统机制,解决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 数字基建突破
数字文旅基建正经历从技术应用到生态重构的质变:当区块链确权体系破解文化资产流通瓶颈,垂直大模型释放内容生产动能,神经级交互重构体验维度,中国数字文旅已形成“技术-数据-场景”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建立国家文化资源区块链存证平台,实现数字资产权属全程追溯;建设文旅大模型训练库,集成文旅资源三维数据,开发传统技艺数字孪生传承系统,支持沉浸式交互学习,实现文化再生产的工业化解构。
3. 金融服务创新
建立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建立文旅资源资产评估国家标准体系,搭建区域性资源流转交易平台,推出“文旅生态银行”模式,为重点扶持小微创意主体,为旅游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构建旅游模块期货交易风控框架,设立文化数字化再生产专项基金,完善数字资产跨平台确权机制,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升级。
旅游新消费引擎的本质是通过结构性创新重构产业生态系统。在消费侧,模块化解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仪式化转向推动价值深层跃迁;在技术侧,人工智能三维重构奠定产业数字化基础;在空间侧,“旅游+”模式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在产品侧,人工智能大模型将提升旅游要素流通效率,缩短IP衍生品开发周期,量化旅游消费情绪价值。未来需在要素市场化、文化数字化、体验科学化3大领域深化制度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消费操作系统。这不仅是产业层面的范式革命,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信与经济创新协同演进的重要实践,为全球消费结构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引用本文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