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公安厅联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共同出台包含三十条具体举措的《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11月18日上午,云南省公安机关和文旅部门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解读三十条措施的核心内容与落实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结合云南文旅高质量发展实际
和公安机关职能职责推出的
《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共有8个部分30条措施
↓↓↓
第一部分,合力擦亮平安底色。提出夯实文旅平安根基、打造文旅热点区域“一地一品牌”经验矩阵、服务“快进慢游”高质量旅游交通体验、丰富公安文旅元素等4项具体措施。
第二部分,合力释放旅居优势。提出服务民宿高质量发展、“季前”布局旅居安全、推行旅居“潮汐警务”、提供便捷公安政务服务、开展系列“相约来年”互动活动等5项具体措施。
第三部分,合力打响“云南之夜”品牌。提出强化夜间安全保障、保障夜间食品安全、强化突出风险源头整治、助力创新发展等4项具体措施。
第四部分,合力办好文旅活动。提出优化文旅活动许可审批、推动旅游演艺市场繁荣、夯实自发活动安全根基、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4项具体措施。
第五部分,合力提质跨境旅游。提出做好“引客入滇”入境服务、推动恢复团队边境旅游线路、提升多语种安全服务水平等3项具体措施。
第六部分,合力推进新业态培育。提出助力“体育+旅游”业态培育、助力“商业+旅游”“影视+旅游”业态培育、助力“科技+旅游”业态培育、助力“康养+旅游”业态培育等4项具体措施。
第七部分,合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提出完善生态警务机制、强化区域保护协作、扎牢价值转化底线等3项具体措施。
第八部分,合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提出强化文旅企业红黑榜应用、实行文旅市场主体差异化包容审慎监管、强化刚需数据共享等3项措施。
《若干措施》本质上是一份
“扎牢底线”“为民服务”和“为企减负”清单
核心是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加具象化
文旅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化
其实施将重点推动实现3个方面显著变化
↓↓↓
一是主动创平安。面对“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和夜间经济、跨境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消费场景,“新”在于如何拿捏好“鼓励创新”与“守住底线”之间的平衡,要求公安机关的治理模式必须从“事后应对”向“前瞻治理”转型。《若干措施》提出“实行文旅市场主体差异化包容审慎监管”“助力创新发展”等具体措施,在踩住“风险”刹车的同时加大“放活”的油门。在确保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放活”与“管好”的最佳平衡,助力新消费场景在云南“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二是柔性优服务。《若干措施》部署开展“擦亮平安底色”让游客玩得安心,“释放旅居优势”让游客住得舒心,“服务‘快进慢游’”让游客出行顺心,每一条都旨在提升人民群众在旅游活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省公安厅将更好地寓管理于服务,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违法性质与情节,分层级、分批次推出“精准监管”清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推动与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助力释放文旅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系统强治理。为了让游客能体验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安心,《若干措施》部署在旅居高峰前,围绕“人地物事组织”和“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开展治安隐患和市场乱象“扫除”,做好迎客准备;部署在夜间文旅消费新场景周边建立治安识别圈,向防控支点力量智能感知、预警、推送治安风险。针对网红打卡点、热门景区等目标地建立大人流预警模型,提醒属地公安机关部署力量、文旅部门按预案采取“预约”“限流”“错峰”等措施,从而形成“服务前置、管理智慧、处置精准”的系列措施。
记者:旅游旺季和网红打卡地“车临车”“人挨人”,不仅影响了群众的旅游体验,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若干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哪些有效路径?
云南省公安厅:
为推动这些难点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若干措施》创新推出8项措施,努力为在滇旅客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
■ 针对短期来滇旅客需求,明确4条措施
一是保障旅客能够“方便快进”至旅游目的地。围绕滇西旅游环线、滇东旅游环线、跨境文化旅游带、滇中城市群旅游区等总体规划布局,建立热点区域相邻辖区协同保通保畅机制。将原有较为零散的、以县域为单位的单一化保通措施,提升优化成为全局性的精细化治理;把景区及其周边的疏通,提升优化为旅游环线视角下的整体保畅,保障旅客在滇旅游全过程能够少堵车,把更多时间留给想停留的地方。
二是保障旅客在深度游览时多顺心。在交通体验方面,探索实施“首违不罚”、非主干道柔性执法等措施,切实减少“舒心慢游”中的“意外”罚单。在经营主体选择方面,省公安厅将联合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对诚信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的“红榜”诚信经营主体实施“非必要不开展现场检查”,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把有违规行为、不诚信经营的“黑榜”经营主体纳入公安机关“百万警进千万家”必访范围,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提示提醒。
三是保障旅客特别旅行体验。“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和“三江并流”国际探险公园是旅游首选之地,为了让挑战更安心,省公安厅将在有关地方的派出所、巡特警大队配齐便携式AED、EDD等紧急救援装备设备并建立搜救向导队伍,开展搜救培训,着力打造“激情释放·平安有我”特色保障体系。
四是为夜间文旅活动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明确将人群密度常态可能达到每平方米1人及以上的夜间文旅消费新场景时段性纳入公安机关“1分钟”快速反应圈,在活跃时段动态部署武装处突单元PTU、巡逻车、治安警务亭等,让旅客需要时,民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身边,提供伴随式安全服务。
■ 针对长期旅居客人需求,明确4条措施
一是“季前”布局旅居安全。在夏、冬两季旅居高峰前,省公安厅将同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围绕“人地物事组织”和“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开展治安隐患和市场乱象“扫除”,净化环境,做好迎客准备。
二是推行旅居“潮汐警务”。在旅居高峰时,将在曲靖土瓜冲、文山六郎城、普洱曼海村等旅居高质量发展试点区域,增设季节性社区警务室,增派社区民警,动态设置巡逻必巡时、必巡线、必到点,让旅居客人感受到“回家”的安全和民警的温度。
三是延伸公共服务触角。在旅居人员集中居住区域布设24小时公安便民服务超市,提供旅居人员办理居住证、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驾驶证审验、机动车检审、出入境证照等“异地通办、一证通办”便捷服务与绿色通道服务。
四是推行主动问需于客。从今年开始将举办系列“相约来年”互动活动,在旅居客人返程高峰前,联合组织恳谈活动,广泛收集意见,以“护一季,进一步”方式提升工作质效,让“旅途顺心、玩得放心、体验舒心、遇事称心”成为“年年相遇”的旅居驱动,推动“气候优势”向“情感价值”转变。
记者:围绕《若干措施》,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同公安机关协同发力?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今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实施文旅促消费24条、夜间文旅经济14条、入境旅游激励、引客入滇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试点等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速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持续打响“旅居云南”“遇见云南”“云南之夜”“情定云南”等子品牌,加力推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旅游市场保持良好态势。据初步统计,1—10月,全省共接待游客6.87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花费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接待入境游客706.12万人次,同比增长35.2%,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02.69万人次,同比增长61.2%。
文旅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与多个行业深度渗透,离不开多部门协同推进发展。此次与省公安厅联合制定《若干措施》,就是为了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有效合力,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文旅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夜间经济方面,围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靠前布设警力,推进创新提质试点建设,积极拓展音乐、赛事、演艺等夜间文旅体验场景,审慎包容监管新业态、新模式,对夜间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打响“云南之夜”品牌。
二是业态培育方面,加快推动旅游与体育、商业、影视、科技、康养等跨界融合,开展“情定云南”旅拍目的地婚礼品牌试点打造,打造“云南礼物”矩阵,加强对文旅IP产品、地方品牌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力度,为新业态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旅居方面,服务民宿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一批运营规范、经营诚信、安全有保障的等级旅游民宿。推进旅居高质量发展试点,提升试点区域社会治安,打造一批“升级版”旅居目的地。
四是入境游方面,持续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推动加快恢复我省周边团队边境旅游线路,推出一批民族文化游、宝藏小城游等入境游精品线路,合力壮大入境旅游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