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专家评论】旅游发展新模式下双红景区的宣传营销
最新动态
【专家评论】旅游发展新模式下双红景区的宣传营销
2024-08-097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文旅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党旗引领·景协同行,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主题,云南省旅游景区协会于2024年6月25日在昆明顺利召开了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暨云南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会议期间,通过特邀专家的深度剖析、协会专家智库成员的精辟见解以及理事代表的真知灼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文旅新质生产力如何在云南旅游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

近年来,全媒体社交平台在城市和景区宣传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网红爆款为代表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催生了“重庆火锅”“淄博烧烤”“尔滨冰雪”“天水麻辣烫”,在昆明则有“春城蓝楹”“长堤观鸥“等“网红城市”“网红景区”的“顶流事件”。如何让网红景区长盛不衰,全媒体更好地宣传营销景区,把握引流留客的“流量密码”,加强政府治理,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留量”,引领赛博时代文化的新风向,是全媒体时代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以下是协会智库专家贾云辉先生在云南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上的发言,新时代背景下,让我们共同探索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让云南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

旅游发展新模式下双红景区的宣传营销

网红景区要适应旅游“四大热点三大趋势”的发展

从新要求、新产品、新项目、新传播为主的四大热点,以适应休闲度假蓬勃发展、文旅赋能融合乡村振兴、城市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为主的三大趋势。当下旅游特点是: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游客要求既要玩得好,又要花钱少。
旅游客源消费端出现了5个关键变化:即1.家庭小型化、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2.消费线上化,旅游网站成为游客了解国内游景区的主渠道;3.体验全域化,更倾向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方式;4.需求分层化,4亿中等收入人群是品质化、定制化;4亿80后、90后是智慧化、深度化;3亿z时代是潮流化、体验化;3亿60岁以上银发族老人是健康化、安全化;5.生活休闲化,旅游逐渐成为刚需,城市周边的乡村游,短途、高频、重复休闲游,成为居民的消费习惯。旅行社客源市场呈现小包团、小众化、定制化、优质化为主流的特点。总之“三发”人群成为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群,即:青发儿童、白发老人、染发青年,z时代的“兴新人类”。
游客在不断探索新的景区,新的目的地和新的玩场,出现以下特点。1.地方特色游出圈。更容易调动游客兴趣,如昆明的 Citywalk,不少旅行社推路线,带游客走进城市深处,走街串巷,吃苍蝇馆子,感受街道及建筑等的人文气息。甚至“菜市旅游”,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2.新赛道热度不减,游客厌倦“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套路,而是追求更丰富更深刻的旅行体验,更多的体验互动、情景故事,整个旅游资源向着生活化、度假化、场景化方向拓展。如民俗文化主题游、城市漫游、体育运动游等。总之,高性价比的品质出游,更会受到现在客群市场的欢迎和青睐;3.露营降温民宿升温。民宿作为一种独特的住宿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游客非常想体验像当地人一样的生活,这已经成为较普遍的需求,如面临大海春暖花开的滇池、洱海、抚仙湖民宿;4.租车游成为增长点。现在游客会在乘坐高铁和飞机抵达昆明后,通过租车自驾等方式,深入探索那些公共交通难以覆盖的小众目的地。“特种兵”“打卡游”等,成为行走的GDP,走比较精致的路线,体验别样的风景,线路串联景观,景观之上是生活。
新要求:创建国际旅游目的地;新场景:没有场景不旅游;新项目没有新项目不夺睛;新传播:没有新传播路难行。
三大趋势催促着景区空间新利用、景区价值新成长、景区生活新体验、景区面貌新改变

网红景区要激发游客对景区内在魅力的探寻

 网红景区要引导游客有自我意识的旅游,激发游客对景区内在魅力的探索欲望,提供高性价比,高情绪价值的旅游产品与优良服务,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1、重点营销景区真实的探索体验,一方面要宣传热门景点,一方面还要保留一些未被发掘的景点和地方,吸引游客自己去探寻。
2、开发景区的探索性旅游线路与活动,利用拍照、盖章等的打卡心理,开展景区内的主题探索活动,将旅程游戏化使游客真正深入了解景区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西山是云南第一风景名山,龙门石窟,雕刻精美,以“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文穴、红榜通道”著称。曾经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到此许愿:考上大学,金榜题名。但随着泛大学化的扩招,龙门文化的吸引力渐失光彩。在景区魅力的探寻和引爆点上,我们力推“西山极顶凌虚阁上观”日出滇池,青春美好”的主题,旧瓶装新酒,新翻杨柳枝,让西山文脉新传承 ,升华了传统的龙门文化。遏制了“日薄西山黄昏恋,不是离婚就是散”的民间议论,“西山极顶,日出滇池”很快出圈,成为与“海晏观晚霞”共情的滇池网红打卡地。
3、牢牢树立“景区之上是生活”的理念,精心打造微景点和场景旅游。 
微景点是带给游客生动丰富、长久魅惑性和吸引力的地方;场景旅游要立足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创意而策划、设计、打造的有情节、有情感、有情绪可沉浸式体验的人文情景地。景区只有积极整合资源、融合需求、聚合业态,才能持续促进风景变场景,推动打卡变刷卡,颜值变产值,推动消费规模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4、利用全媒体助推游客探索体验,展示景区独特魅力,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网红景区要立体化互动营销让旅游景区火爆

除了独特的地域风光和景区资源,差异化的景区形象之外,以高强度的新鲜感和高回报的情绪价值为基础的立体化互动营销,将会使一些景区瞬间“走红”。

1、 先邀请网络名人和lP引流;

2、 通过视角切换,从游客角度发声,自发生成宣传内容,助力热梗的出现;

3、 通过官方回应引发共鸣,进一步突破圈层,让更多游客认可和关注。

今年的假日黄金周,各县区、景区拿出当家“顶流”的花式引流,各类精彩活动,让景区文旅再度吸睛。如五华区已连续6年举办蓝花楹文化艺术节,按照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的思路掀起了线上线下参与热潮,让每一条朋友圈,每一个体验视频都展示:“半城烟紫是春城,大街小巷打卡人”的盛况。

总之,重点突出了极致化IP,情绪价值,政府与游客共创玩梗等策略。而网红规律的金三条:首先,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其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第三,生活化基础,独特性表现,互联网传播,社会性影响。游客将会活跃视线,在社交平台“种草”“笔记”“刷屏”,链接“流量密码”,通过“打卡”与景区“合拍”,催生“晒地”“恋地”的沉浸式旅游体验。

各位大v在为昆明文旅和网红景区的宣传营销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花齐放,风格迥异,功不可没。张继洪航拍景区气势恢宏,纵横潇洒,视觉冲击感强,审美落差大,有大江东去的豪放;跟着嘉宁去旅游的孟聂嘉就是一位优秀双语导游,总是娓娓道来,风格细腻优美,有小桥流水般的温柔,杏花春雨般的婉约。他们都能抓住眼球、吸引流量、助推网红、宣传景区


网红景区要挖掘在地文化让网红变长红

在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景区发展的灵魂,文化的凸显、诠释与演绎是景区产品特色化、业态丰富化、游客体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文旅融合中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注重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把精致的自然景点与人文的自然景点有机结合,用文化理念发展景区,用景区载体传播文化,才能让网红景区更有诗意,让文化走向远方。
文化是最难撼动的优势,是放大景区IP的最好手段。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文化,是石林景区的文化灵魂。景区把最有影响的“一诗、一歌、一舞、一节、一影、一秀”“六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石林的自然景观中。以阿诗玛文化为主题延伸的各类活动,每逢黄金周假日的阿诗玛文化展示展演,石林汤锅“彩虹长宴”,成为假日经济的“顶流”。网红景区石林的“阿诗玛文化”,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的典范,在地文化赋能景区发展的经典,因为它让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让传统变得时尚,让历史变得轻松,让文化变得可读,让景区走向了世界。
最近一首反映云南各州市的烧脑神曲《阿表哥 阿表妹》,在网上疯传,独具特色的歌词曲调,土的掉渣但洋的耀眼,是在地文化促进文旅宣传的又一优秀案例。因此,提炼景区文化精神内核是网红景区打造的实质核心。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以抖音、微博、小红书、视频号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文旅宣传和网红景区推广的重要场域,每次“出圈”的背后都有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差异化是产生旅游动力的关键,景区不能无脑跟风,要用地域文化独特的风情来吸引游客,昆明是一个自带网红气质和流量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创意化引领,共情化传播,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大屏小屏互动的文化旅游全媒体传播格局,我们将迎来昆明旅游融媒体时代宣传营销景区的春天。

(作者:云南省旅游景区协会专家智库特聘专家 贾云辉



— END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